| 索引號: | gxjscykfq-2021-00043 | 發布機構: |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 信息名稱: | 關于對本溪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次會議第4150號《關于大力推進高新區綠色醫藥產業發展的建議》的答復意見 | 主題分類: | 市人大十六屆四次會議(2021年) |
| 發布日期: | 2021-05-28 | 成文日期: | 2021-05-28 |
| 廢止日期: | 文 號: | ||
| 關鍵詞: | |||
關于對本溪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次會議第4150號《關于大力推進高新區綠色醫藥產業發展的建議》的答復意見
(A1類)
本高議字〔2021〕第9號
關于對本溪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次會議第4150號建議的答復意見
孫德儒代表:
您在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大力推進高新區綠色醫藥產業發展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為落實人大提出的推動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綠色發展建議,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提高政治站位,加強推進對高質量發展的組織領導。制定了《本溪高新區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等文件,堅持“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的發展方向,擴大產業轉入范圍,凡綠色的、生態的產業都可進入園區。重點發展以生物藥、化藥、中藥、高端醫療器械和醫藥服務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推動綠色產業集聚
全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按照“明確綠色產業方向、抓好綠色產業布局、建立綠色產業集群、促進綠色產業升級”的路子,提升現有產業層次,打造綠色生態產業強區。堅定不移推進生物醫藥產業向綠色方向升級改造,推動發展清潔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綠色經濟發展體系,不斷擴大綠色產業規模。
1.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綠色化升級。加快綠色智能生產等技術研發應用,大力釋放產能,提升科技含量,增強綜合實力;依托入駐醫藥研發機構,開展基礎研究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應用醫療技術研究,搶占綠色醫藥研發制高點;依托入駐高校,打造人才培養和引進高地,大力培養集群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為本溪生物醫藥集群綠色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大力培育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力爭實現綠色產業銷售收入占高新區銷售收入超過50% 。
2.推動綠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利用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發展生物質能源,不斷加強清潔能源生產供應。加快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應用,逐步建設充電基礎設施,為新能源汽車普及應用奠定基礎。
二、提升綠色產業競爭力
1.培育綠色產業龍頭企業,提升科技創新競爭力。發揮生物醫藥龍頭企業綠色產業升級的示范引領作用,鼓勵開展符合企業綠色發展戰略發展的創新創業活動,支持綠色龍頭企業聚焦產業細分領域建設內部微創業中心,成立“企業內部創業基金”,給予設備或資源支持,支持優秀員工綠色產業創業項目,建立企業內部綠色創業股權獎勵機制。鼓勵綠色龍頭企業利用資金、技術和平臺優勢,“打破圍墻”,引進外部綠色創業孵化團隊、科技機構等創新主體,聯合社會資本、產業資本建設開放式綠色創業孵化器,引導大企業向綠色平臺型企業發展。
2.推進綠色產業鏈延伸,提高產業協同效應。充分發揮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基礎、自然資源等優勢,堅持藥、延伸藥、拓展藥,推進綠色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健康醫療、食品保健品等產業,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門類齊全的大健康產業,提高產業協同效應。
生物藥產業。發展針對腫瘤疫苗、傳染性疾病疫苗和自身免疫疾病疫苗產業,發展單抗藥物、雙抗藥物、抗體偶聯藥物、納米抗體等產業。重點支持成大疫苗、格瑞仕特、博鰲生物、上藥北方藥業等企業發展。
化學藥產業。圍繞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領域,開發新靶點和新作用機制的新藥。重點支持上藥北方藥業、藥聯制藥、恒康制藥、遼寧諾維諾、日本衛材、韓國大熊等企業發展。
中藥產業。提升中藥提取精制、中藥制劑、中藥飲片炮制加工技術和裝備水平,發展中藥配方顆粒、天然植物藥和中成藥。打造全國中成藥和中藥飲片生產基地。重點支持華潤本溪三藥、遼寧新高等企業發展。
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分子診斷、基因芯片、早期診斷、靶點測試等領域的設備及試劑,發展高性能影像設備、數字化可穿戴及遠程診療設備、智能家用和便攜式醫療器械、高附加值醫療耗材等。重點支持遼寧開普、遼寧開影、遼寧邁迪、遼寧三生、沈陽尚賢、遼寧愛爾創等企業發展。
大腦健康產業。發展以阿爾茨海默癥、癲癇、帕金森、抑郁癥等為重點的腦部疾病診斷、治療和康復產業。打造腦健康產業基地,重點支持上海綠谷(本溪)制藥、東方人藥業等企業加快發展,建設塘藥物產業化研究技術中心。
健康醫療產業。引進一批專業性特色診療、康復療養、體檢服務、健康管理、健康咨詢、醫學美容等產業。重點支持遼中醫沈本醫院藥浴和傳統療法中心、中國醫科大附屬盛京醫院溪月谷產后康復中心等企業發展,加快推進達安基因項目建設。
食品保健品產業。堅持增量存量并舉,發展全營養領域。打造東北首個特醫食品產業園。重點支持晟麥、科碩、寨香、木蘭花等企業發展。
三、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1.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創建國家級和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參與國家和省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廣泛承接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研發計劃項目。支持具備條件的大企業平臺化轉型,構建大企業創新創業生態圈,孵化培育產業鏈上下游高新技術企業,打造形成高新區綠色專業化創業孵化體系。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等科技型企業的梯度培育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培育企業入庫獎補機制,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優質資源向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培育高成長性科技企業,為綠色創新主體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綜合服務。繼續推動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實現科技要素資源有效利用。落實科技型企業各類稅收優惠政策,提升區域內企業科技創新活力。依托遼寧股權交易中心、東北科技大市場打造“升級版”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
2.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高新區高校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作用,建立產學研常態化交流機制,深化合作共建。發揮好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作用,積極與高校建立互動共贏、共生共享的合作關系,鼓勵高校院所與高新技術企業加強在技術攻關、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促進沈陽藥科大學、遼寧科技學院等大學、院所與企業合作、科技人才資源共享、創新要素流動,著力建設以綠色產業為主的創新中心、孵化中心、雙創實踐基地、大學生實訓基地,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校院所、金融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的合力,積極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型技術研發組織,通過共建大學科技園、院士工作站、企業博士后流動站、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才培養基地等形式,協同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實現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優勢疊加和合作共贏。
3.構建一流創新平臺。開展“遼寧實驗室”的創建工作,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創建國際一流的藥物創新研究平臺。支持華潤三藥國家中成藥技術創新中心、上海綠谷糖藥物產業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上藥北方藥業化藥和生物藥研發中試平臺、上藥好護士藥業中藥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依托現有省級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醫藥公共服務平臺,不斷積聚創新要素,鼓勵企業及高校院所科技資源和一起設備開放共享。持續打造大健康產學研創新平臺,建成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搭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技術轉移平臺,制定成果轉化獎補政策,推進科技支撐型載體建設。爭取遼寧省產業基金在高新區設立生物醫藥專項基金。
4.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綠色科技成果轉化與綠色科技創業孵化融通發展,重點培育高校、科研院所的綠色技術轉移機構、社會化綠色技術轉移機構,鼓勵綠色技術轉移機構提供創業支持服務,引導綠色技術轉移機構與綠色創業服務機構深入合作,建設綠色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以科技創業孵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綠色科技創業孵化質量。依托東北科技大市場和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整合遼科院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本溪睿智生產力科技服務中心等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組建高新區成果轉化聯合服務中心,引導沈陽藥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等6所駐溪高校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構建“1+N”的科技成果轉化新體系。
四、推動綠色產業運營服務平臺
1.加強綠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高新區環境保護總體規劃以維護城市環境功能、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作為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關鍵支撐,將從源頭上對環境系統和環境管理進行科學分析,對城市環境規律和環境資源承載力進行客觀評估,確立城市生態保護紅線及環境資源承載力上線,對城市環境系統空間上進行精細化管理,使環境保護工作更多的參與前端預防和環境發展綜合決策。規劃包含環境資源約束分析,城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分析,環境總體戰略目標,生態建設與格局構建,環境功能區劃及分期管控,生態保護紅線體系規劃等內容,將園區環境管理統籌部署,完成相關工作。
2.推動能源中心建設。建設沈溪新城集中供熱熱源中心建設項目,打造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的“多能協同智能耦合”區域能源供應系統,替代傳統供能形式。未來將計劃建設調峰蓄能、地源熱泵、二氧化碳熱泵、光能等輔助項目,進一步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保證項目在節能、減排和安全等方面領先國內水平。
3.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為了保證新城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護當地水資源水質,保護該地區的人居環境,高新區污水治理項目的建設已迫在眉睫。通過完成高新區污水處理提升改造工程。主要為高新區及周邊產生的工業污水和市政污水,以及接受部分石橋子污水處理廠的超負荷水量。
4.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建設張石線垃圾填埋場項目,實極大的改善填埋場及其周邊的環境狀況,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一方面,徹底消除垃圾長期堆填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消除環境與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對治理后的場地進行綠化或園林建設等合理開發利用,將在治理污染之后產生顯著的環境改善效應。周邊土地利用價值將會顯著提升,周邊土地的可利用性也將大大提高,使區域土地資源整體利用效果得以提升。
(2)提升綠色公共服務平臺水平
以滿足區內廣大中小企業綠色產業創新需求為導向,以營造中小企業創新創業良好生態為重點,以支撐綠色產業整體發展為目標,加快建設新型研發平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等,發揮資源集聚效應,助推在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斷取得新進展。
創建新型研發平臺。立足沈陽藥科大學本溪藥物研究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本溪華大醫學檢驗所,改建和新建成為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展研發+孵化+轉化+資本+交易“五位一體”的綠色產業創業孵化與技術轉移服務,探索共性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的新機。跟蹤研究新一輪生物醫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新特點、新需求,前瞻性布局細分領域的新型研發平臺。采取“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多方共建”的方式,打造面向中小企業的綠色產業新型研發平臺。
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加強海憑醫療器械產業園牽頭成立的遼寧省醫療器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加快組建由本溪國家中成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沈陽藥科大學和集群內17家相關企業成立的中藥生產過程控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依托沈陽藥科大學遼寧省生物醫藥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引導創新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加快形成園區內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共性關鍵技術綠色產業研發平臺。引導研發平臺進行綠色產業整體規劃、保障建設投入,形成資源共享意識,承接國家重大研發項目。
建立檢驗檢測服務平臺。整合梳理園區內綠色產業檢驗檢測資源,探索建立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的檢驗檢測服務平臺,以綜合性檢驗檢測平臺為主平臺,構建若干檢驗檢測服務綠色產業專業平臺,完善園區檢驗檢測綠色產業服務體系,打造形成全國大健康產業檢驗檢測集聚區。
優化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加強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加強服務延伸,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積極發展創投基金、天使基金等專業化產業基金,鼓勵社會資本創建私募股權基金、融資租賃、融資擔保等民營機構,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促進產業與金融融合;鼓勵、引導金融機構針對本溪優勢綠色產業、高技術企業各類項目需求開展金融創新,提供匹配的金融產品;拓寬融資渠道,充分利用境內外各類資本市場,幫助企業發行債券,努力擴大企業債券融資規模,開展科技金融創新示范區綠色發展建設。
五、建立健全綠色化產業循環化發展
堅持循環利用,綠色轉型。鞏固提升循環經濟建設成果,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重點,按照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產業大循環的要求,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把循環發展作為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基本途徑,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強化地企合作,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接續發展,加快循環型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
六、完善綠色產業政策體制機制
1.營造綠色產業發展營商環境。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探索區域能評、環評+區塊能耗、環境標準項目審批改革,簡化環評審批程序,持續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完善環境守法信任保護名單制度,研究制定招商選資綠色標準。加強市場誠信和行業自律機制建設,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實減輕綠色產品生產企業負擔。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綠色產品標準實施、認證結果使用與效果評價。加大綠色產品首次推廣使用力度,擴大政府綠色采購范圍,鼓勵企業自主開展綠色采購。
2.健全綠色財稅金融政策體系。支持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建設,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等方面依法依規建立綠色通道。統籌安排高效利用中央、省級的等財政專項資金,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加大對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治理、資源綜合利用的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國家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有關稅收和金融優惠政策。
3.探索綠色考評監測評估機制。探索建立健全生態經濟價值、綠色產業統計制度,完善綠色產業發展監測評估制度,增加綠色發展在高質量發展目標考核體系中的比重。加強綠色產業發展綜合分析,強化評價考核結果運用,形成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
4.建立綠色溝通咨詢機制。與遼寧省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園區合作開展自第三方治理工作,有步驟有方法的全面推進環保工作。在園區大氣環境質量方面,重點排污單位必須按要求配備在線監測設備,并定期向環保局上報監測數據;在污水治理方面,園區開展企業雨污分流全面排查,確保污水進入園區污水處理廠;在固體廢物處置方面,積極探索園區危險廢物處置方式,在最大程度降低企業成本的同時,滿足園區危險廢物管理要求。
七、打造生活方式綠色文明
以環境保護和治理為前提、以綠色產業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綠色生活為基礎、以全民參與為保障,讓沈本新城的生態美起來、產業強起來、百姓富起來。確保沈本新城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提升,綠色產業做大做強,人民群眾對優良生態環境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通過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推進沈本一體化進程,在互聯互通、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實現突破,打造“生態綠色、生產集聚、生意活躍、生活幸福、生命健康”的宜居宜業健康城,與沈陽經濟區產業錯位發展,打造沈陽經濟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承接區,成為沈陽經濟區轉變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引擎。建設沈陽衛星城,成為名副其實的沈陽的后花園。
本溪高新區管委會
2021年3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