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都簡介
本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核心地帶,北距沈陽30公里,南距主城區20公里,東接撫順,西鄰遼陽,區域面積176.97平方公里,規劃用地54平方公里,代管石橋子、日月島兩個街道辦事處,間轄17個村、8個社區,現有人口12萬人。前身是1993年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1年經省政府批復更名為本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2年晉升為國家級高新區。
本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本溪城市空間布局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支點,承載著本溪老工業基地調結構、轉方式,培育接續產業、拓展城市空間的歷史使命。200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舉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強做大醫藥產業”的重大決策,明確以本溪高新區為核心,建設一座以生命健康產業為支撐的綠色生態新城。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舉全市之力以高新區為核心打造中國藥都,確立了“中國藥都、健康之都,沈本新城、生態之城”的發展定位,形成了“產業為重、科技支撐,大學為要、產城融合”的發展原則,凝練了“堅定信心、堅韌實干、堅持創新、堅決一流”的藥都精神,推動中國藥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僅有4家中藥廠起步,培育了一個新興產業,集聚了一批科技資源,打造了中國藥都品牌,建設了一座生態新城。
在產業發展方面,集聚上海醫藥、上海綠谷、日本衛材、韓國大熊等185個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及配套產業項目,注冊劃轉藥械品種848個;培育規上工業企業47戶,占全市21%;科技型中小企業72戶,占全市39%;高新技術企業43戶,占全市57%;雛鷹企業16戶,占全市50%;瞪羚企業5戶,占全市100%。2020年,完成技工貿銷售收入136億元,其中醫藥技工貿銷售收入75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2億元,是發展藥業之初2007年的3.1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億元,是2007年的6.7倍;應稅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36戶,其中超5億元6戶,超2億元17戶;稅收超千萬元企業13戶,其中超5千萬元2戶,超2千萬元7戶;銷售收入超億元醫藥單品種8個。
在科技創新方面,建成總面積10萬平方米的中國藥都創新園和創業園,在實驗動物、安全評價檢測等領域,組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6個專業技術研發平臺,構建了3個省級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和8個公共服務平臺,每年企業研發投入2億元以上,引進和培養馬寧寧等35位省級以上專家,吸引各層次醫藥專業人才近千人,引進東北科技大市場,逐步建立全鏈條科技生態服務體系,助力企業培育內生動力,促進園區發展壯大。
在大學建設方面,沈陽藥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本溪醫藥研究教育發展基地、遼寧中醫藥大學本溪校區、遼寧科技學院、遼寧醫藥職業學院本溪校區、遼寧醫藥化工職業技術學院6所醫藥相關高校和校區落戶高新區并投入使用,在校師生4萬余人。入駐高校圍繞產品升級、品種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與區內40余家企業深入合作,并為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人才保障,全方位融入藥都建設,成為中國藥都持續發展的動力引擎。
在產城融合方面,先后與南京大學等規劃單位合作,完成了沈本新城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等26項各層次規劃,正在推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為實現“多規合一”奠定基礎,支撐產業和城市的協同發展。累計投入基礎設施配套資金137億元(其中建設資金76億元,征遷資金61億元),完成基礎設施配套40平方公里,形成了“兩縱三橫”的園區路網,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是2007年的16.7倍。累計開發房地產面積206萬平方米,相繼建成客運樞紐站、沈丹客專、沈本產業大道、沈本醫院、藥都廣場、行政服務中心等重大工程和生活服務設施項目,供水、供熱、供氣、供電、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基本具備了20萬人口的城市承載能力。同時,本溪高中北校區、省實驗學校本溪分校、東方劍橋國際學校相繼建成并招生辦學,形成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鏈條優質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