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海市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疫情防控最新情況。發布會上介紹,目前,正在醫院治療的重型患者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1例33歲,其余12例均為老年人,最小的70歲,最大的93歲,他們均伴有嚴重的基礎性疾病以及高齡等高風險因素,均未接種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發布會上,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轉運專班負責人丁波就陽性感染者轉運工作如何改進答記者問。一方面,上海將加快方艙醫院的建設,籌措更多隔離床位;另一方面,采取具體措施,提升轉運的效率。例如,上海市級方艙醫院都明確,陽性感染者到達方艙后,先入艙安置到床位后,再來辦入院手續,這樣速度更快。同樣,對于出院的人,目前都在前一天晚上,把每個區的出艙名單發給各區,這樣可以讓各區街道及社區充分準備好接返工作。這兩天,正在與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建立轉運數字化平臺系統,開始試運行,在轉運車輛推廣“轉運碼”,在區級方艙醫院也推廣“方艙碼”,這樣可以第一時間傳遞信息,掌握和減少轉運患者的等待時間。發布會上,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就如何做好保供人員的健康檢測服務做出說明。劉敏表示,外賣騎手等保供人員流動性大,屬于高風險崗位人群,要加強對他們的健康檢測,同時也要為他們提供更便利的檢測服務。具體如下:一是明確檢測頻率。要求保供人員的核酸檢測頻率為“2+2”模式,即兩日內第一日開展2次抗原檢測,第二日開展1次抗原檢測和1次核酸檢測。
二是優化點位設置。各區合理規劃保供人員專用或優先的固定采樣點,設置適當數量的流動采樣點;考慮到保供人員集中作業、集中居住、閉環管理等實際情況,點位設置就近便利,并確定一些24小時服務點位。
三是強化檢測服務。各區統籌配備專業能力強的檢測機構為保供人員提供服務,優先出具檢測報告。
四是壓實主體責任。各保供企業要嚴格按要求組織開展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發現異常第一時間上報。
此外,上述舉措由于剛剛起步還有待完善。上海將積極推動各區、各保供企業,落實好保供人員的核酸檢測工作,讓外賣騎手等保供人員送得安心,讓大家買得放心。
挖潛藥品配送力量
緩解患者配藥難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吳乾渝就配送藥速度較慢的問題做出回答。
吳乾渝表示,針對不少市民反映配藥慢的問題,上海正挖潛相關力量不斷緩解,一是努力打通互聯網醫院配藥瓶頸。目前全市有85家互聯網醫院,居民可利用互聯網醫院進行復診配藥。但近期由于受藥品倉庫封控、快遞站點消殺、快遞員隔離等因素影響,藥品配送渠道不暢。為此,相關部門協調物流平臺盡快恢復運力,加快配送速度。同時,協調上海郵政、上藥集團為患者和養老機構提供送藥服務。二是推進零售藥店“應開盡開”。為緩解當前藥品配送運力不足問題,藥監、商務、衛健、上藥集團、上海郵政等部門和單位建立了“上藥物流倉庫—郵政專車—街鎮—小區—居民”的藥品配送“綠色通道”,將藥品盡快送至居民手中。三是完善社區“代配藥”渠道。關于封控區域的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由街鎮或居(村)委依托網格化等形式,收集匯總居民配藥信息,對接醫療機構,實施分類管理,社區發揮志愿者作用,組建“代配藥”志愿者隊伍。對封控區域居民的常見病、慢性病用藥,由志愿者隊伍到就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醫療機構進行配藥,按照慢病長處方政策,可配3個月藥量。基層醫療機構不能配置的藥品和特殊專科類藥品,如精神類、腫瘤治療等用藥,可到醫院專窗等“綠色通道”配取藥品。四是探索“健康云”平臺配藥模式。“健康云”平臺于昨天上線試運行“我要配藥”服務功能,通過“在線咨詢”“復診配藥”“一鍵續方”開展咨詢、看病、續方等服務,為市民提供配藥診療服務。
來源:中國新聞社(cns1952)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