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暖!“中國好鄰居”上線,沈陽這個“媽媽團”專接別人家孩子
也有愛心家長加入其中。


考慮像這樣的家庭還有不少,高桂華干脆找到社區干部說出想法:“我想組建個愛心媽媽團,專門幫這樣的家庭接孩子放學。”在她的努力下,還率先發展了三位老鄰居加入團隊。清泉社區也充分整合利用轄區資源,招募居民中的在職黨員、退休教師、周邊學校的志愿者以及學生家長,如今這個愛心團隊已經發展到近50人。
清泉社區書記潘穎介紹,愛心團隊成立之初,大家以單元樓為單位走家串戶地做宣傳,現在社區早已開通了微信群,家長們只要通過微信群進行預約即可。目前,社區共有10多個孩子需要接放學,均來自育鵬小學和泉園二校。除了高桂華負責倆孩子外,其他孩子都是一對一被接回到社區。在社區里,孩子們會集中在一起,看書或寫作業,也會有志愿者陪伴或輔導作業,直到最后一個孩子被家長接走。多年來,大家風雨不誤,成為孩子們口中最可愛的大朋友。
2015年以來,清泉社區充分利用轄區資源,整合自有志愿者力量,并引進硬筆書法家協會、住友圍棋等社會組織,將“四點半媽媽團”打造成為一個校外的第二課堂。
潘穎介紹,“四點半媽媽團”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接孩子、管孩子,而是要給孩子們營造溫馨的成長環境,豐富孩子們的課外生活。為此,社區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課后輔導,并利用課余時間穿插開展書法、美術、文學、圍棋、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訓講座以及各類集體活動;組織參觀社區微型消防站,利用模擬系統使用滅火器,提高孩子們的消防安全及逃生常識。清泉社區二樓的“愛心媽媽圖書室”也成為了孩子們放學后的學習活動場所。在這期間,泉園市場一位居民也會依照孩子們的口味提供送餐服務,只要五塊錢就可以吃飽吃好,孩子們不用再餓著肚子等家長來接。
“有了社區志愿者,解決了我們雙職工家長的燃眉之急,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孩子放學有人接,我們也能安心地工作”,童童的家長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為了表達感激,很多家長張羅請“媽媽團”成員一起吃飯,有人私下還送上了紅包,但都被拒絕了。“我們社區這鄰里關系特別好,我們歲數大的,體諒年輕人的不容易,能幫點就幫點,這都不用客氣了。”高桂華說,如今,自己看著已經不用接放學的“大寶”,就像自家孩子一樣,那孩子有時候還調皮地叫她“高姨”。“我說不許這么叫,他說要讓我年輕。”高桂華笑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