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活動月】強化楓樹資源保護 助推生態立市發展戰略——權威解讀《本溪市楓樹保護條例》
森林資源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實施我市“生態立市”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本溪市楓樹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20年11月24日獲得遼寧省人大常委會批準,2021年5月1日起正式頒布施行。《條例》共22條,內容上堅持問題導向,涉及楓樹保護的名詞概念、適用范圍、立法目的與原則、制度與資金保障、監管主體與范圍、保護措施及責任、科技支持與合理開發、法律責任和行政責任等方面。該《條例》是目前全省唯一單一樹種保護法規,標志著我市楓樹保護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必將進一步凸顯我市“楓葉之都”特色,為推動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就該《條例》相關問題,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邴忠友回答了記者相關問題。
邴忠友:從國家層面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其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更是進一步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市情況看:楓樹是我市市樹,是我市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形成的景觀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目前,全市以楓葉觀賞為主的省級以上自然公園10個,已建成核心楓葉觀光景區20余處,先后成功舉辦七屆“楓葉節”,每年有數百萬游客來此觀賞,原國家林業局于2011年9月8日正式授予我市“中國楓葉之都”榮譽稱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針對當前我市乃至全省尚無楓樹保護方面法律法規的現狀,市林草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本溪市生態立市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我市實際,起草了《本溪市楓樹保護條例》。
《條例》的出臺,將成為我市實施“生態立市”發展戰略的一個有力補充,有助于進一步凸顯我市“楓葉之都”特色,實現依法助力綠色發展,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發展優勢,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邴忠友:《條例》由市人大常委會提出立法計劃,由市林草局負責起草。在工作中,市林草局成立專班、查閱資料、調研交流,十數次會同市人大相關專委會和市政府有關部門座談論證,對《條例》草案逐條研究、反復修改。市政府常務會通過后,2020年7月22日、9月27日,先后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提交省人大批準。省人大法制委認為該《條例》是我省近年來最具操作性的一部地方法規。
邴忠友:《條例》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進一步明晰責任主體,推動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調、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進一步強化公眾保護楓樹及其附屬設施的權利和義務,充分調動公眾保護楓樹資源的積極性;三是凸顯規劃引領,將楓樹保護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四是強化資源保護,從管護責任人、管護等級、制度等方面提升楓樹資源保護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五是明確楓樹的移植和禁止行為,因地制宜地促進楓樹就地保護,真正把生態系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護好;六是突出執法權威,對破壞楓樹資源的具體違法行為在處理上有法可依,嚴肅處理,破壞損毀楓樹的不法分子將受到震懾,楓樹的保護效果會更好。
邴忠友:《條例》明確林草部門為楓樹保護的行政主管部門。市林草局將站在為生態資源負責,為子孫后代謀福的高度,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承擔起楓樹資源的保護、監督、管理工作,用實際行動彰顯務林人的擔當有為。一是以宣傳教育為先導,為楓樹保護營造良好氛圍。準確定位《條例》的相對群體,進行有效有針對性的精準宣傳。通過印制《條例》單行本、宣傳單,在電視臺播發公益廣告、運用新媒體宣傳以及在高速公路邊設置大型宣傳廣告牌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廣泛宣傳,提升廣大市民愛楓、護楓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二是以制定規劃為抓手,實現楓樹精細化管理。積極組織縣區政府盡快制定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的楓樹保護規劃,科學劃定楓樹重點保護區域,對具有觀賞價值的楓樹單株、單叢或者成片區域實行掛牌保護。三是以強化執法為手段,深入打好楓樹保護攻堅戰。組織開展階段性的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盜伐、盜挖、濫伐、濫挖、剝皮、掘根、折枝等破壞楓樹的違法犯罪行為,全力保護好我市寶貴的楓樹資源。四是以融入林長制為保證,建立長效監督機制。將各縣區、各部門的楓樹保護工作落實情況納入林長制考核,進一步明確管護責任,制定完善相關配套規章制度,科學樹立正反兩方面典型,統籌抓好楓樹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推進《條例》全面落地見效,切實筑牢遼東綠色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遼東綠色經濟先行區,全力打造生態山城、美麗本溪。
來源:本溪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