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醫藥集團(本溪)北方藥業有限公司技術專家在實驗室研究工作。
截至2021年底,本溪高新區累計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7戶、科技型中小企業78戶、“瞪羚”企業7戶、“雛鷹”企業20戶。對于發達地區和城市來說,這些數字可能微不足道,但對于本溪這個老工業城市卻是意義非凡。以鋼鐵為支柱產業的本溪市致力于調整產業結構,從2008年起,在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下,以本溪高新區為核心建設“中國藥都”,將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經過本溪市上下強力推進,在短時間內積聚了一大批生物制藥、醫療器械等企業,2012年,本溪高新區晉升為國家級高新區。本溪高新區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堅持面向產業發展需求,不斷聚集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其所能,搭建創新平臺,培育創新主體,營造創新生態。2021年底,“支持本溪發展生物醫藥產業”被寫進遼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意味著本溪高新區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將在這里落戶、成長。本溪高新區建設之初,就把建設公共創新平臺作為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的得力措施,大力支持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創建,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扶持和幫助高科技企業搭建以企業為依托的技術創新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目前,高新區擁有以企業為依托的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16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開展中成藥、化學藥物、糖類藥物、生物制品、醫療影像、體外診斷試劑、生物材料等方面專業技術創新研究,為促進高新區生物醫藥及相關產業的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圍繞新藥研發鏈,建立了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體系。包括以沈陽藥大研究院為支撐的新藥臨床前研究平臺、以上藥公司為支撐的化學藥研發中試平臺、以佰昊生物為支撐的免疫生物技術服務平臺、以長生生物為依托的實驗動物平臺、以千一測試為依托的新藥安全評價平臺、以脈峰醫藥為依托的檢驗檢測平臺、以泰陽科技為依托的醫藥注冊認證平臺、以一致科技為支撐的中藥檢測平臺等。通過創新資源的共享和互補,促進了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生物制藥的高端定位,使得入駐本溪高新區的企業的技術含量高,而幫助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不斷集聚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他們一直將培育各類創新主體作為推動高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持續實施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工程。這些科技型企業持續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培育大品種,促進企業提質增效,積極培育壯大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企業群體。圍繞高技術、新產業的發展定位,加強與省市科技管理部門聯系,主動對接向上爭取項目。近三年來,高新區企業獲批并承擔的省以上科技項目數量較往年有明顯增加,關鍵技術的研究攻關能力不斷提升,較好地促進了產業技術升級、企業提質增效。高新區鼓勵企業與高校推進產學研合作,圍繞企業技術需求開展科技創新,攻克關鍵技術。組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實質性產學研聯盟十余個,其中,中藥智能制造產學研聯盟、醫療機器人產學研聯盟、農產品有效成分分離技術產學研聯盟等同時獲批承擔省揭榜掛帥重大專項。通過完善政策、集聚人才、優化服務,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商業化,本溪高新區為入駐企業打造了一流的創新生態。“中國藥都”自建設之初就積極吸引醫藥專業高校資源,以此來營造濃烈的醫藥產業發展環境和氛圍。如今,這里擁有沈陽藥科大學、遼寧醫藥衛生職業學校、盛京醫院本溪教育研究基地等多所醫藥相關高校,形成了藥械結合、醫養結合的綜合性教育功能區,為園區產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人力資源支撐。引進和培養域外人才近萬人在園區內創新創業。高校與高層次人才通過開展科技研發、承擔國家和省研發計劃,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知識和技術,成為高新區發展的持續動力。多年來,沈陽藥科大學與區內醫藥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建立實質性產學研聯盟、開展技術攻關、促進成果轉化,已成為支撐區內企業技術服務的重要策源地。營造促進產業生態優化的創新創業氛圍。高新區鼓勵區內孵化器、眾創空間等雙創載體通過舉辦專業技術論壇、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實訓培訓、大學生青創沙龍等活動,帶動整個園區創新創業氛圍日漸濃厚。2021年引進東北科技大市場建成本溪科技大市場,多維度搭建企業全供應鏈的科技服務平臺。自啟動運營以來,已開展成果發布、政策咨詢、法律講座、項目申報、銀企對接、項目路演、人力資源對接等活動20余場。服務企業和高校,對接技術需求近20個,引進孵化項目6個,園區內創新氛圍日漸濃厚,受到科技型企業的歡迎和好評,高新區創新生態進一步得到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