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日報】本溪高新區扛起科技創新旗幟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攻關 科研成果加速從實驗室走進生產線
本溪三藥的“氣滯胃痛顆粒智能制造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項目去年新增銷售收入7793萬元;壹立方砂業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研發的“新型材料研發及工程示范項目”獲批2020年省重大專項,2021年新增銷售收入4000萬元……隨著一批批創新平臺的搭建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高新區眾多企業的自主研發及成果轉化項目正在從實驗室走進生產線。
近年來,本溪高新區作為全市科技發展的集聚地,堅決扛起科技創新旗幟。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高新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7戶,占全市總數52%;科技型中小企業78戶,占全市38%;瞪羚企業7戶,占全市86%;雛鷹企業20戶,占全市總數48%。與企業數量和研發能力形成正比的是企業的研發投入,2021年高新區企業研發投入達1.65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5%,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個多百分點。
充分發揮創新平臺作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作用。目前,高新區擁有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16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8個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開展中成藥、化學藥物、糖類藥物、生物制品、醫療影像、體外診斷試劑、生物材料等方面專業技術創新研究,提供產業共性技術服務,為促進高新區生物醫藥及相關產業的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開展技術攻關,攀登科創高地。藥大雷允上的“DACH鉑類雙靶向抗腫瘤藥物開發”項目,瞄準國際先進同類產品,攻克鉑類藥物毒副作用技術難題;國家中成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古代經典名方技術開發能力提升項目”充分挖掘經典名方和中成藥大品種,利用現代工藝技術,實現產品改良升級;遼寧中海康的“注射用多西他賽脂質體的研究”項目,開發注射用多西他賽脂質體治療惡性腫瘤藥物,相關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本報記者 盧山
詳見《本溪日報》2月22日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