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日報】每一次起跳都離不開研發與科創助跑——從遼寧愛爾創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發展看高新區瞪羚企業成長要素
在她眼里,技術就如同一種信仰。而工藝與量產,則是“時間、實驗以及能力”三者疊加的體現。
20多年前,她與她的團隊堅守著共同的信仰、帶著共同的目標,一心想要打破“氧化鋯陶瓷光纖連接器套管”長期被國外高價壟斷的壁壘。可在當時,已知的事實是:她們將要宣戰的競爭對手,其實早已經站在了材料行業的金字塔尖。
但那又何妨?“時間、實驗、能力”最終裁定的結果是:她們挑戰成功!
這個團隊,后來取名愛爾創,而她,便是愛爾創的創始人王鴻娟。
2001年,依托清華大學材料系科學家司文捷提供的技術支持以及研發力量,王鴻娟團隊成功將一只只雪白并且精巧的國產光纖連接器陶瓷套管從實驗室轉向生產,兩年后在深圳地區建廠,正式運營愛爾創。這段令整個團隊都倍感難忘的經歷,后來也被寫在了愛爾創發展大事記的開端:“2001年,研發出光纖連接器陶瓷套管。2003年,開啟國產氧化鋯陶瓷光纖連接器套管時代。”
決定擴大創業版圖是在2006年。為了進一步穩定生產、使企業能夠在光通訊陶瓷材料研發以及產銷方面領跑同行,幾經考察的王鴻娟選擇回到東北,在沈陽沈北地區建設了產銷基地。又過了兩年,就在愛爾創進軍齒科材料賽道不久,另一邊, 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也降臨本溪——在沈本兩市接點上建設“中國藥都”。這一次,回本溪投資興業,王鴻娟是毫不猶豫的,這不僅僅是因為這方沃土是生養她的家鄉,更多的,還有家鄉政府提供的新政策、新機制、新環境對于她的吸引,加之這里可圈可點的營商服務帶給遼寧愛爾創的那份溫暖與踏實……

為企業發展奠定基礎的硬核營商服務,從未因人員調動出現斷檔
2022年早春的一天,午后的一縷陽光透過玻璃窗斜射入遼寧愛爾創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辦公室。剛剛結束與客戶洽淡的副總經理張君鋒移步窗邊俯瞰著廠院,回想十年以前,也是這樣的天氣,張君鋒帶著他“南漂”的現代管理經驗返回東北,走進了本溪市高新區香槐路122號——遼寧愛爾創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建廠的地方。
回憶起自己入職遼寧愛爾創至今的一幕幕,張君鋒感慨萬千:“記得2012年,公司大院里只有一間雙層的AB廠房,緊挨著的,還有一間鍋爐房和變電所。當時工人很少,大概有幾十個。經過多年的發展,廠院里先后建起了新廠房、辦公樓、食堂和員工宿舍樓等,各車間各生產流程也陸續由人工轉變為以機器自動化為主、人工為輔的生產操作。隨著產量的逐年增加,全廠工人現已增加到700多人。從行業的產量排名來看,愛爾創的氧化鋯瓷塊總產量目前位于國內第一,全球排名前三。可以很自豪地說,全世界每使用3個氧化鋯陶瓷光纖連接器套管,必有愛爾創的制造。”
張君鋒是丹東人,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因求學與本溪結下不解之緣,之后便奔赴南方打拼數載,直到十年前進入遼寧愛爾創工作,才再次同闊別已久的本溪相逢。這一次,張君鋒看到的,除了發生在這里的城市巨變,還有政府為企業打造出的優質的營商環境:
2019年初,遼寧愛爾創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出于發展需要,申請立項了氧化鋯瓷塊產業化項目。從立項申請提交,到項目備案確認書核發,始終都有專人對接,一周便下了證。在環評手續的辦理當中,審批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為企業開辟了綠色辦事通道,高新區項目管家直接幫扶,從報告審核開始到專家論證至意見核發,把原來的兩個月直接提升到15個工作日。這個速度,讓張君鋒出乎意料。
遼寧愛爾創的氧化鋯瓷塊生產項目產能擴大,急需建設廠房。由于廠區面積有限,而行業相關規定又要求醫療器械經營企業只能在其注冊地址建設生產用房。這下,可難壞了遼寧愛爾創的管理層。很快,得知企業難處的本溪市高新區領導選址當地的西高堡為遼寧愛爾創建設廠房并協助其辦理了相關手續。對于廠房的使用,實行免租。
遼寧愛爾創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建廠以來,本溪市高新區項目管家為該企業提供的服務事無巨細:辦事不知找哪個“對口”部門,先找項目管家;咨詢當下疫情防控政策,先找項目管家;兩會期間高速口設卡,咨詢能否申領外地通勤職工的通行證,先找項目管家……遼寧愛爾創管理部員工王海龍感慨地說:“只要我們有事找到項目管家,他們能夠解決的,就會幫助我們盡快解決,不在他們職責范圍之內的,他們會及時幫助我們協調相關責任部門。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這些年,不論高新區政府領導和負責項目管家的工作人員換了多少,但在為咱企業服務這件事上,他們一直在奔跑接力,從未斷檔。”
當然,讓遼寧愛爾創人感動的,還有本溪市政府對于一些優企政策的出臺和政策紅利的發放。張君鋒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們享受到了政府在社保、稅收、電力等方面的適當減免,同時還得到了相應的補貼。這些都為遼寧愛爾創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研發與科創雙管齊下,助推遼寧愛爾創十年產量增長29倍
光纖連接器上的陶瓷套管和口腔陶瓷材料是遼寧愛爾創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兩大類產品。近年來,愛爾創以研發、生產高精尖陶瓷材料為核心發展方向,憑借著深厚的研發實力,使得口腔產品材料由一開始的氧化鋯,逐漸擴展為玻璃陶瓷、預成樹脂陶瓷等等。
走進遼寧愛爾創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目光所及之處是一條條以自動化為主、人工為輔的智能化生產線。在這里,一袋袋雪白的氧化鋯粉末被送入大型干壓機后壓縮成餅,而后經過水冷工序的進一步壓縮、燒結提升產品強度,打上包裝。整個過程中,一臺臺大型數字設備運轉忙碌,靈活的機械手不知疲倦地重復著上料、取料、翻轉模具等操作,給人以十足的科技感。
依托這種高效、智能化的生產模式,遼寧愛爾創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高跳快跑,并獲評遼寧省瞪羚企業。據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遼寧愛爾創氧化鋯材料總產量27噸。2021年,氧化鋯材料總產量790噸。
十年間,產量整整增長了29倍!
在實現驚人的倍數增長的背后,遼寧愛爾創都做了哪些努力?公司副總經理張君鋒說:“一方面是新產品的研發要跟上。另一方面是把控成本,在工藝上進行創新,比如,優化并且壓縮工藝流程,或者通過技術創新手段提高粉料的利用率和毛坯的加工精度,使切削量盡可能地減少。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依托數字化轉型,提質增效。”
提到遼寧愛爾創的數字化轉型,就一定要請出負責技術攻關的侯成團隊,請他們來講一講關于研發與科創的那些事情。遼寧愛爾創副總經理侯成向記者介紹說:“我們團隊以目標作為牽引,力爭通過自動化和數字化轉型使企業每年提升30%的效率,降低20%的成本。目前,公司在各個生產環節所展現出的設備與工序方面的優化,實則是經過了數次轉型以后才達到的效果。就拿干壓成型這道工序來說,過去全靠人工取料翻轉模具,勞動強度大不說,產能也低。為了對其進行改善,我們嘗試在機器上增加了一些裝置,接著又嘗試上線全自動干壓成型等設備,但生產效率始終沒有達到我們認為理想的數據。為此,我們絞盡腦汁搞科創,終于,新設備在經過多次檢測與調整過后,已能達到預期目標。”
侯成的團隊成員,年齡平均35歲,年輕化的隊伍搞起技術創新,往往更加富有激情。在以往的工作當中,他們為達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標,完成了許多曾在他們看來難以完成的挑戰。比如在公司成立之初,過程檢測這道工序采取的是人工使用游標卡尺測量,為了優化生產,侯成團隊先后開發了單軸密度檢測機和雙軸密度檢測機,不過,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效率是上來了,可產品形狀卻只能是單一的圓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又繼續埋頭攻關——在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通過技術革新增加設備的柔性,使其能夠加工出異形產品。還比如,幾經優化的燒結工序,不僅由人工上料轉變為機械循環上料,而且在燒結率提升以及時間整合優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效果——由原來每爐生產800塊氧化鋯瓷塊增加到現在每爐生產1800塊,由原來每次50小時—60小時出窯,縮短至現在的30小時。除此以外,新增于窯爐設備上的視覺監測系統,不僅在出現拱窯情況時可以發出預警,而且通過視覺顯示就可以很快識別并采集到爐內產品的生產批號,這也使得工人不必再像過去那樣在紙質表格上翻找產品批號。
一路走來,遼寧愛爾創的年輕團隊在研發與科創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副總經理侯成說道:“在材料行業,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或將讓科創能力較弱的企業出現制約發展的瓶頸,對于這一點,我們并不擔心,因為我們始終堅持著‘設立目標,實現目標,嘗試挑戰,完成挑戰。’長此以往,便逐漸激發出一種奮進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也將推動我們一路向前。”

苦練內功是促使遼寧愛爾創逆市上揚的訣竅
“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陶瓷行業科技創新型先進企業”、“遼寧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本溪市高新區2019年度經濟發展貢獻獎”、“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技術創新聯盟”、“遼寧省瞪羚企業”……這些年,遼寧愛爾創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每一步發展,外界都有目共睹。
在資本眼里,或許愛爾創的發展速度還應比現在更快,但愛爾創人最了解自己:不做大而全,要做深耕市場的單項冠軍。張君鋒介紹說:“我們對自己的規劃是,先保證能夠很好地存活,繼而穩扎穩打地前進。就像愛爾創始人王鴻娟女士經常說的,‘我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
在遼寧愛爾創的發展之路上,如果說“求穩”是令它得以穩居行業領頭羊位置的生存法則,那么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帶給企業的嚴峻考驗時,愛爾創能夠逆市上揚的訣竅則是:苦練內功。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初期,市場全面遇冷讓遼寧愛爾創的發展受到阻礙,但他們臨危不亂,反復在自己身上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力爭在生產端改進工藝、節能降耗、降低成本;產品開發延伸到醫療器械和光通信等領域;服務端提升客戶滿意度,確保訂單不降反升。
在愛爾創,“遇到問題時客觀地看待外界因素對于企業發展的影響,主動從自身入手探求出路”已經成為全員的習慣。當初,張君鋒與侯成 “南漂”回遼接手遼寧愛爾創的高管工作時,曾在實踐中遇到南方現代管理經驗在北方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經過多次開會討論,他們認為,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從內部入手:主抓公司行政工作的副總經理張君鋒每天同工人們打成一片,通過了解他們的需求,逐漸捋順出更加適合遼寧愛爾創的管理思路。負責主抓公司技術的侯成則每個月輪崗一個部門,仔細地了解工藝流程如何構建、操作需要符合哪些標準、生產組織過程中人員怎樣做執行等等。每個星期,侯成都會帶著自己的總結同部門管理者深入探討:“目前的狀況是否最佳?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案對現狀進行改善?” 經過反復分析、反復思考,反復嘗試優化各個生產環節以及整個管理流程,使其均達到理想狀態。就這樣,堅持苦練內功的遼寧愛爾創憑借著深厚的研發實力和科學的管理體系,多次扭轉了市場的不利態勢,實現逆市上揚。
在打贏數場“翻身仗”后,侯成感慨地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便是遼寧愛爾創能夠一路披荊斬棘的訣竅。在材料行業仍在不斷革新技術的當下,我們會繼續練好內功,在研發方面以發明專利為主,在產品的生產運營方面以實用及新型為主。相信在永不止步的‘思進取’中,遼寧愛爾創未來可期!”
詳見《本溪日報》3月30日七版

壹伴圖文工具箱
文章工具
合成多圖文
生成長圖
采集樣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