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日報】智造,中成藥產業騰飛的雙翼——華潤本溪三藥在高新區不斷探索優秀品牌之路的故事(上篇)
說起“尪痹”,有的人對其了解熟悉,有的人覺得難懂生僻。其實,從中醫學概念來講,指的是因肝腎不足、風寒濕邪侵襲體內,導致各關節氣血痹阻、經脈不通,相當于現代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那為什么會提到“尪痹”這個病名?其實,在這背后,與我市一家中成藥研發、生產企業有著意義非凡的聯系。
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著名中醫專家焦樹德發表了“尪痹芻議”的論文,提出建議把具有骨質受損、關節變形的痹病用“尪痹”作為病名,受到國內學術界的廣泛支持和認同。隨后,中華中醫藥學會又以論文中的治療方藥為主,制成“尪痹沖劑”,并經國家批準,由當時的本溪市第三制藥廠成批生產,“尪痹”這一病學名詞才從真正意義上,隨著本溪三藥“尪痹沖劑”的行銷而流通起來。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涌。本溪三藥,有過輝煌,有過低谷,更有鳳凰涅槃,在轉身成為遼寧華潤本溪三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本溪三藥)后,繼續扎根于本溪市高新區,其總公司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與本溪市政府簽訂戰略投資協議,把華潤本溪三藥建設為華潤三九東北生產基地。如今,華潤本溪三藥砥礪前行,櫛風沐雨,回顧走過的路,始終鐫刻如初的是企業傳承健康文化、建設人才隊伍、深耕健康產業,走創新智能、綠色環保的發展之路。

逆境:智能化是出路
走進華潤本溪三藥文化展廳,里面的一個個片段,猶如企業發展歷程里一個個鏡頭,成為歷史幕布上一個個難忘的回憶:
1980年3月,位于本溪市溪湖區彩北路鮑家的原本溪市化工局物資站更名為本溪市第三制藥廠。隨著本溪三藥的不斷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期,本溪三藥抓住國家支持中成藥發展的機遇,在全國率先研制開發系列中成藥并行銷全國,先后榮獲“中國中藥企業50強”,“全國最佳效益工業企業”等榮譽稱號。
進入90年代中期后,由于觀念機制上的落后,市場逐漸萎縮,企業無奈跌入谷底。隨后,本溪三藥與三株公司、本溪化工集團、上海華源集團、北京醫藥集團進行資產重組,并搬遷至高新區醫藥園區。當時的本溪三藥可謂是在困難中拼搏,在逆境中前行。
堅守中的本溪三藥似乎預感到時代即將翻開嶄新的一頁,2011年12月22日,更名后的華潤本溪三藥正式成為央企華潤集團所屬華潤三九醫藥全資子公司,投資近4億元,相繼完成了氣滯胃痛顆粒改造擴建工程、尪痹膠囊和瘀血痹片生產線技改工程建設,擁有提取、顆粒劑、片劑、膠囊劑四條現代化生產線。2012年以來,公司連續10年實現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長,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9.4億元,上繳稅金4.09億元。
作為華潤本溪三藥的總經理,袁際云告訴記者,他一直堅信,中藥制藥走現代化有著豐富的內涵,要高度重視產品研發,始終堅持科技創新的發展理念,努力打造創新型企業。據袁際云介紹,依托華潤本溪三藥組建的國家中成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科技部批準組建的四個中藥領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之一(東北地區唯一),為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后盾。

提取車間臥式儲罐

制劑車間蜘蛛手機器人

制劑車間制粒干燥機

提取車間自動控制室

制劑車間全自動裝箱
蝶變:高效的“智造”工廠
記者走進華潤本溪三藥的生產區,看到符合國際標準的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制劑車間的白色建筑和綠地草坪相映生輝。在全封閉車間的生產線上,能看到中成藥生產的全程自動化管控。提取、制劑、包裝一條龍的生產線讓你看到了現代中藥的工業制造工藝之壯美,那一顆顆膠套和藥丸充滿靈動的活力。
在參觀制劑車間時,袁際云介紹,華潤本溪三藥目前具備年提取中藥材6500噸,生產顆粒劑5億袋、膠囊劑4億粒、片劑6億片的能力,而且產量和銷售額都在逐年攀升。
“華潤本溪三藥的工業化制造和技術工藝,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了對藥物的藥性、藥質、藥效進行最大限度精確科學的量化控制。”據車間工作人員介紹,提取環節是中藥制造難度較大的關鍵環節,涉及有效成分的損耗,提取的技術控制極為重要。
據了解,經過密閉投料,根據產品生產工藝要求,在計算機系統的控制下,設備進行自動加水、浸泡、升溫、煎煮等工藝流程操作,各環節緊密結合、控制有序,避免人為干預因素,保證了產品的穩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取后的藥液自動進入濃縮分離系統,在計算機系統的統一指揮下,根據藥液的實時狀態,自動調節進液量、濃縮溫度、真空度、相對密度等工藝參數和質量指標,全部數據實時記錄、控制精準,保證濃縮后的清膏符合質量要求。
記者在華潤本溪三藥制劑車間的智能制造中控室看到,整個車間的數據采集與生產工藝一覽無余,只要對電腦輸入設定程序,原本在中藥提取到濃縮過程當中非常難以控制的時間與溫度變得可控了。“過去部分操作還需要老師傅憑借經驗來控制過程中的質量,以后就完全變為智能化控制了。”袁際云告訴記者,這套中控系統不久就會全方位就緒,屆時將完全走進智能化生產。
華潤本溪三藥從上世紀80年代小作坊式生產、90年代機械化生產至目前的自動化生產,40多年間,見證了我國中藥生產的發展歷程,是我國中藥制造業發展的縮影和真實寫照。未來,華潤本溪三藥在繼承傳統工藝基礎上,采用現代提取和制劑方法,建設智能化工廠,隨著MES系統上線,采用先進的PAT、PKS技術,構建多維數據異構集成和統計分析,將實現設施互聯、系統互通、數據互享、業態互融的智能化管控體系。

本報記者 李嵬
詳見《本溪日報》6月1日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