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日報】創新,中成藥綠色發展的風帆——華潤本溪三藥在高新區不斷探索優秀品牌之路的故事(下篇)
“上世紀90年代初,因為飲食問題,大家的胃都不是很好,而本溪三藥的氣滯胃痛顆粒就成了家中的常備藥,銷售最火爆的時候,貨車要排到廠區外面等候,而且那個年代的年產值就達到了1億元。”說起遼寧華潤本溪三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本溪三藥)的中藥品牌之路,總經理袁際云以略帶四川淳樸鄉音向記者敘說道:“過去的本溪三藥有著令人欽佩的輝煌,而我們這一代要繼承弘揚中醫藥文化,努力打造華潤本溪三藥專業化、集約化、智能化的顆粒劑、膠囊劑、片劑生產基地。在2025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上繳稅金1.5億元的經營目標。”袁際云談笑間掩飾不住內心的自豪。
在中醫藥界,“氣滯胃痛顆粒”“尪痹膠囊”已經成為響當當的名牌,在曾經并不具備資金優勢和技術優勢的狀況下,三藥人靠著自身不斷努力,抓住機遇,崛起了本溪的自主品牌。如今,華潤本溪三藥同中華中醫藥學會共同研制出脾胃、痹癥、乙肝、感冒四大系列中成藥,共計41個品種,其中6個品種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17個品種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獲得國家專利發明8項。華潤本溪三藥已然乘上了快速發展的巨船,直掛云帆,破浪前行。

人才:匯滴成海的力量
功以才成,業由才成。高歌猛進的華潤本溪三藥在聚賢匯能的認知上廣泛而深刻。企業發展,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充分尊重人才價值,最大限度發揮人才作用,方能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能。
袁際云之所以重視人才的引進,是因為他就是那個“被引進”的人。“現在吃四川的辛辣食物,我的肚子還有點受不了呢。”袁際云笑著對記者說道,來到本溪的10年里,袁際云早已經習慣了山城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為了留住像袁際云這樣的人才,我市的相關職能部門還為此召開了專題會議,將袁際云的妻子和孩子也接了過來,幫助協調家人的工作和學校。如今,本溪早已經成為袁際云一家人第二個故鄉。
據袁際云介紹,他原本的專業和職務都是財務,但作為華潤三九藥業儲備干部,袁際云慢慢從財務領域,向生產、經營、管理等全方位業務轉型,如今“十項全能”的袁際云高度重視中藥事業的傳承與創新,大力開展產品力提升,不斷擴大傳統優勢產品的規模。氣滯胃痛顆粒、尪痹膠囊和瘀血痹片等產品年復合增長率在20%以上;從集團內引進小兒感冒顆粒受托加工業務,使公司產能利用率不斷提升;積極倡導精益管理理念,推動精益管理與實際業務的高度融合,積極開展降本增效活動,年化收益超過1000萬元。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高新區的指導和服務下,華潤本溪三藥每年組織開展精益活動月,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健全人才選用育留機制,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在精益管理活動中,員工完成改善提案2000余項,參與率達75%以上,創造價值800余萬元,培養華潤三九認證講師、公司認證內訓師、多能工等百余人,實現人才育成的目標。目前企業有員工470人,專業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30%。

企業展廳

能源動力車間

制劑車間自動包裝線
綠色:現代中藥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雖然這里是藥企,但漫步其中沒有一點藥味,而且園區內遍布草坪、綠化景觀帶,說它是一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大公園一點都不夸張。”記者在走訪廠區時發現,園區內有專業人員進行綠地維護,地面上也是一塵不染。
面對高速增長帶來的成績和榮譽,永不滿足的三藥人沒有陶醉其中,提出了新的目標: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園區建設、藥品生產過程中不斷吸收先進的發展理念,創新運用先進技術,堅持科學發展、綠色生產、節能降耗、低碳環保,多方面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循環經濟之路。
袁際云告訴記者,華潤本溪三藥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承擔社會責任。尤其在氣滯項目中,環保投資達到1000余萬元,重點完成了鍋爐煤改氣工程、污水處理系統擴建及惡臭治理工程等環保項目建設,實現藥渣循環利用,危廢合規處理。其中,鍋爐煤改氣改造后,顆粒物排放濃度下降83.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近100%;污水減排成效顯著,近幾年,雖然公司產量不斷增加,但污水的排放量和萬元產值污水排放量逐漸下降;公司對藥渣進行了合理利用,“過去附近的居民總是能聞到中藥的味道,為此我們花費了數十萬進行改造處理,現在就算站在制劑車間門口,都很難聞到藥味了。”袁際云說道。
“我們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環保公共開放日活動,邀請附近的居民、員工的家屬,以及社會上的各界人士來參觀我們的園區,介紹我們的環保工藝,讓大家感受獨特的三藥環保理念。”袁際云說道。
如今,華潤本溪三藥用自己發展理念與志向打造出的中醫藥產業“巨艦”已經初具規模:圍繞氣滯胃痛顆粒、尪痹膠囊、瘀血痹片開展了中藥材標準化種植與DNA條形碼鑒定等相關研究,獲得多項知識產權與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新產品獎5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4項,連續四次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目前,華潤本溪三藥自主創新8項核心技術,聯合開發了5個技術平臺、先后承擔省、市級重大科技創新課題20余項,在中藥新藥研制及保健品開發、新工藝、新技術研究、中藥質量標準研究等方面取得科研成果20多項,形成了現代中成藥工程技術研究與轉化的集散地和策源地,已成為遼寧省推進中藥現代化的技術支撐企業。
“十四五”期間,對于華潤本溪三藥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袁際云表示,將繼續開展核心品種關鍵藥材GAP規模化種植和產品梯隊建設,強化核心品種產品力提升和工藝研究,將華潤本溪三藥打造成智能化、數字化、規模化、集約化的一流制藥企業。

本報記者 李嵬
詳見《本溪日報》6月8日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