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日報】由中藥制造邁向中藥“智”造

中控室里,3人高的大屏幕不斷閃爍。屏幕上,伴隨生產線各工序運行數據的變化,自動記錄車間里智能機械手抓取包裝袋的數量、裝盒機推袋入盒的數量、裝箱機封箱入庫的數量……
10 月 25 日,在遼寧華潤本溪三藥有限公司顆粒劑生產車間,車間主任張利軍剛剛從中控室大屏幕前返回。“屏幕上的數字還能顯示出藥品工藝參數,包括水分、力度、含量等。”張利軍說,“車間的進風壓力、進風溫度會使工藝參數發生波動,我正在根據屏幕上的數字進行技術監控。”
“以前抓取包裝袋、推袋入盒都是人工操作,不僅費時,而且成本非常高。”張利軍說,“近幾年,公司實現了關鍵工序人工智能生產,不但縮短了生產周期,而且提高了生產效率,主要產品尪痹膠囊、瘀血痹片的產值均增長 20%以上。”隨著一箱箱包裝完畢的藥品開始裝車,張利軍再次回到中控室大屏幕前,他要在發貨前再校對一遍藥品的工藝參數。
近年來,為推進中藥大品種培育及品牌提升,本溪三藥相繼投入4 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將“產品源于設計、高標準、高起點、綠色環保”理念融入生產線技改工程,一年半以前,本溪三藥成立了智能制造辦公室。
“現代中藥生產企業需要以工藝質量為核心,實現粗放生產向精益生產的轉變,全面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與臨床價值。”智能制造辦公室主任史泳說。在史泳與團隊的研發下,三藥公司采用 PAT、PKS 技術,構建了多維數據異構集成和統計分析,實現了設施互聯、系統互通、數據互享、業態互融智能化管控體系。
目前,投資 2163 萬元的華潤本溪三藥顆粒劑自動化包裝線正在樹立中藥制造的新高度。它通過實施智能制造信息化項目和顆粒劑大品種 AI 關鍵技術研究,打造中藥制造高質量、低成本、快交付的全新模式,為市場營銷持續創造新的產品競爭點。
截至9月,本溪三藥實現營業收入 42023 萬元,同比增長 13%,實現利稅 8128 萬元,同比增長 10%。公司正通過智能化改造實現由傳統中藥制造邁向中藥“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