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級國資大整合!華潤醫藥、國藥集團、中國通用掀起并購浪潮
醫藥行業市場的嶄新春天,讓并購整合釋放出溫暖的信號。
日前,華潤醫藥旗下華潤雙鶴宣布擬斥資31.15億元收購控股股東北藥集團持有的華潤紫竹100%股權,引發產業高度關注。市場普遍認為,本次收購行動整合資源、豐富產品管線的目標極為明確,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毓婷”“金毓婷”等品牌產品,將納入華潤的產品組合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華潤雙鶴在短短幾個月前,剛剛以2.60億元的對價、收購貴州天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股權,進一步豐富了公司糖尿病藥物產品管線。不到半年時間兩度出手,并且本次收購華潤紫竹溢價率超過170%,釋放出極為強烈的產業整合信號。
事實上,除了華潤,2月份以來,多家央企巨頭相繼公布新動作。2月6日,中國通用集團擬并購整合重藥控股;2月21日,國藥集團擬溢價34%,以154.5億港元總代價私有化中國中藥。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華潤醫藥、國藥集團和中國通用集團的醫藥板,相繼通過不斷收購相關資產而發展壯大,已披露的累計金額超過260億元。

市場觀點分析指出,并購重組是優化資源配置和推動產業整合的有效手段,央企、國企正在全面加速成為本輪醫藥行業整合的引領者和主導者。醫藥行業短期內并購案例增多,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內外交織、共同推動。
從政策層面來看,并購重組近年來利好政策頻出。從資本市場方面來看,證監會持續推動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從行業層面來看,在經歷了資本過熱之后,生物醫藥企業的估值整體回調,逐步回歸合理區間。部分擁有較強資金實力的龍頭企業試圖通過并購重組擴充產品管線、提升技術實力,以實現業績的穩定增長。
央企變身“超級買家”
據了解,2023年6月,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暨并購重組工作專題會,明確了“中央企業要以上市公司為平臺開展并購重組,助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等要求。
在這一背景下,華潤醫藥、國藥集團、中國通用等央企變身“超級買家”,加速拓展自己的醫藥版圖。
聚焦華潤醫藥來看,2023年以來,華潤醫藥旗下各個平臺正在加速整合醫藥資源,包括收購昆藥集團、復大醫療、天安藥業、華潤紫竹等。
如今,被稱之國內醫藥界“超級買手”的華潤醫藥旗下共有成員企業超過700家,其體系內控制8家上市公司,合計市值超過2000億元。
作為華潤醫藥旗下的8家上市平臺之一,華潤雙鶴近年來的收并購動作相對頻繁。按照本次華潤雙鶴發布的最新公告,公司本次收購華潤紫竹超過31億元的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或自籌資金。
針對此次收購的目的,華潤雙鶴表示,本次交易是華潤集團化藥板塊業務整合的重要舉措,通過將優質資產注入華潤雙鶴,深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將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本次交易有利于公司進一步放大競爭優勢及提升未來業績,將為公司帶來可觀的投資收益,符合最大化保證股東權益的需求。
客觀而言,華潤紫竹的確擁有足夠重磅的核心產品。公司主要從事女性健康用藥及器械、口腔用藥、眼科用藥、糖尿病用藥、原料藥研發生產銷售業務,尤其在女性健康領域,主營生殖健康類藥物左炔諾孕酮片“毓婷”“金毓婷”等產品,為細分領域的明星產品。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底,華潤紫竹總資產約為26.94億元,凈資產約為10.54億元,負債總額約為16.4億元;2023年1-8月,華潤紫竹實現營業收入約為7.06億元,凈利潤約為2.82億元。
在此次收購華潤紫竹前,華潤雙鶴已多次進行并購。2023年9月28日,華潤雙鶴公告稱,以自有資金2.6億元收購貴州天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89.681%股權,進一步豐富公司糖尿病藥物產品管線;更早之前,華潤雙鶴以自有資金5.02億元收購神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50.11%的股權,快速進入生物發酵領域等。
投資并購頻頻的華潤醫藥,也的確不斷創造著整合的價值。以華潤雙鶴為例,如今已擁有慢病、專科、輸液三大平臺及18個億元級品種,年營收近百億。投資并購行為機遇與風險并存,相比較于其他企業,顯然華潤醫藥系公司在資金和人脈上更具優勢。
作為資本市場的“超級買手”,華潤醫藥仍在場內尋找更好的標的。
2023年9月,華潤醫藥刊發中報,繼續將整合資源作為核心策略,稱會重點關注細分領域“龍頭型企業和重點產品線的并購整合機會”。這也就意味著,接下來,華潤醫藥集團的并購還將繼續。
并購重組速度有望提升
2024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優化中央企業資產評估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旨在推動中央企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近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提到,2024年國資國企的重點工作方向之一是著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其中提及穩步實施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因此,行業對國有資源重新整合提出了新要求,在企業并購方面出現很多新方式、新想法。

近年來,國藥集團也通過一系列的重組整合,并購盈天醫藥、同濟堂、天江藥業、一方制藥,太極集團等。2月23日,國藥集團宣布擬以每股4.6港元的價格將中國中藥控股私有化,該私有化建議的總代價約為154.5億港元,引發資本市場熱議。
中國中藥主要從事中藥配方顆粒、中成藥及中藥飲片銷售,早在1993年4月就已登陸港交所上市。其2023年中報顯示,中國中藥2023年上半年營收93.03億元,股東應占溢利5.79億元,日前,年報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凈利潤將同比增長85%至95%。
2021年以來,市場曾兩次傳出國藥集團將私有化中國中藥的消息,并因此引發股價大幅波動,但均未得到企業公開確認,如今,靴子落地,中國中藥股價在消息公布次日迎來開盤大漲,2月22日股價大漲超20%。若此次私有化進程順利,中國中藥將從港股市場退市,這也將成為今年以來港股第一家擬進行私有化交易的藥企。

資本市場對中國中藥股價的持續走高反映了投資者對私有化計劃的樂觀態度和認可。股價的上漲說明市場對私有化方案的預期較高,相信私有化有望帶來更高的回報,以及對私有化后公司治理結構優化的期待。
業內認為,中國中藥私有化有望開啟國企改革新篇章。私有化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更為私密和靈活的空間,使得企業能夠根據市場變化快速做出反應,這種靈活性是推動企業創新和增長的關鍵因素。預計隨著宏觀政策對中醫藥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私有化并回歸A股市場有望為企業獲得更多的政策紅利。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市值管理逐漸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一環。在1月24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產權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前期,國資委已推動央企把上市公司的價值實現相關指標納入上市公司的績效評價體系中,在此基礎上,將把市值管理成效納入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考核,引導中央企業負責人更加重視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及時通過應用市場化增持、回購等手段傳遞信心、穩定預期,加大現金分紅力度,更好地回報投資者。
有投資機構分析,國常會釋放穩定市場信心強烈信號后,人民銀行、證監會、國資委密集發布利好,人民銀行宣布降準,證監會首提“以投資者為本”建設資本市場,國資委進一步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負責人業績考核,這些措施均有利于提升醫藥產業和投資者信心。

